Keynote Speaker Ⅰ
Prof. Tianyou Chai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hin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个人简介: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IEEE Life Fellow, IFAC Fellow。曾任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技术局成员及IFAC制造与仪表技术协调委员会主席(1996-199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主任(2010-2018),《自动化学报》主编。现任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工业智能系统研究。提出了多变量自适应解耦控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生产全流程多目标动态优化决策与控制一体化理论与方法;主持研发了智能解耦控制技术及系统、重大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技术及系统、生产全流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及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并成功应用于流程工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IFAC会刊和IEEE汇刊论文共计210余篇,其中1篇论文获国际控制技术顶级期刊IFAC杂志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11-2013 最佳论文奖。已培养博士百余名,硕士260余名。应邀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举行的IFAC、IEEE国际会议上作大会特邀报告3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共五项,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十三项;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辽宁省科技功勋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获第一届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2007年在IEEE系统与控制联合会议上被授予控制研究杰出工业成就奖,2017年获亚洲控制协会Wook Hyun Kwon 教育奖。
报告题目: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
报告摘要:分析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在工业革命中的作用以及工业企业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工业智能系统的内涵和实现工业智能系统面临的挑战难题,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复杂工业过程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工业智能系统的应用案例,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解决工业智能系统的挑战难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提出了工业智能系统的研发思路与方法。
Keynote Speaker Ⅱ
Prof. Feng Qi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个人简介:钱锋,中国工程院院士,自动控制和过程系统工程专家。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流程制造智能调控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脑”,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引擎
报告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抢抓人工智能加速工业应用的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生产要素为一体,供需快速感知、制造精准调控的“产业大脑”,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智能优化、生产要素高效智能配置、制造过程实时智能精准调控、安全环保运维智慧管控、产品智能创新设计,确保制造过程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产绿色化低碳化、产品高值化高端化,以及产业价值链最大化,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将为智能制造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
Keynote Speaker Ⅲ
Prof. Lei Guo
Beihang University, China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个人简介:郭雷,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中组部和教育部国家级领军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飞行器空间智能控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IEEE/IET Fellow。长期从事抗干扰控制理论及智能系统应用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杨嘉墀科技奖一等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科技奖励。北京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报告题目:无人系统仿生智能:理论与实践探索
报告摘要:目前无人系统的技术挑战是突破“预设任务、理想环境、确定模式”的应用藩篱,在“危极特恶”(危险、极端、特殊和恶劣)环境下实现精确、可靠和自主控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智能性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是强约束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本报告从系统论和交叉性科学视点,提出干扰对抗环境下无人系统仿生智能控制理论和技术研究框架,从方法论、系统论和行为论的角度探讨仿生科学、智能科学和控制科学的交叉领域。提出复合干扰滤波、动态闭环不确定性量化等神经赋能工具,阐述安全控制、免疫控制和绿色控制等无人系统仿生控制技术的基本内涵。围绕“心灵、手巧、眼明、身健”目标,介绍在干扰拒止环境下仿生导航、控制和系统进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Keynote Speaker Ⅳ
Prof. Chenghui Zhang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个人简介:张承慧,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新能源优化控制”国家级工程中心主任,IEEE Fellow,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能源发电系统优化控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新能源系统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控制组)、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等职务。主要从事新能源系统控制研究,突破新能源并网装备大容量、高可靠、高效率“卡脖子”控制技术,发表SCI论文240余篇,42件转让企业,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为我国新能源系统控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曾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2年带领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21年、2023年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
报告题目:大型储能系统数智化制造与测控技术及应用
报告摘要:电池储能系统是平抑新能源波动、削峰填谷,支撑新能源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而测试仪器则是电池研究的先行官、应用的保护神。报告以“行业需求-技术创新-工程应用”为主线,首先论述了电池测试仪器在储能研发、制造、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作用、基本测试原理和关键科学问题,并分析了仪器研制面临的理论障碍和技术挑战。然后,述说了山东大学在储能测试技术创新与仪器研发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尤其是电池数智化测试与控制理论技术体系。最后,介绍了核心成果的转化实施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实现了储能测试的“精准化、高频化、高效化、智能化”,有力保障了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获2022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